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打开吸毒人员的心灵枷锁
十里坪劳教所运用心理矫治为吸毒人员戒除“心瘾”
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胡澄

  毒品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能让吸毒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吸毒者戒毒后又复吸,往往是因为“心瘾”难除。近年来,浙江十里坪劳教所开展戒毒心理矫治,成功地为部分吸毒人员戒除了“心瘾”,有些人已戒毒数年之久,重新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

  建立倾诉渠道:热线电话
  生理戒毒并不难,最让人头疼的是戒毒者复吸。绝大多数吸毒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多数复吸者都是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没有正常的心理调节渠道,最终导致复吸。
  李某就曾因为遇到各种挫折,多次复吸。但当他最近一次从十里坪劳教所戒毒解教回家后,发觉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
  有段时间,他由于工作无着,生活困难,加上频遭歧视,内心非常苦闷,一度打算再次复吸。正在此时,一个来自十里坪劳教所的电话打到了他家中,致电者是他原来所在大队的教导员。
  “我接到电话时,教导员一番问候的话语让我感到了亲人般的关怀。我感到终于有人在关心我,所以也把自己回到社会后遇到的困难、挫折向教导员进行了倾诉。一肚子苦水倒完之后,我心里好受多了,也不打算再吸了。”
  实际上,这也是劳教所戒毒劳教心理矫治“一帮一”计划中的一部分,由劳教所的民警与接受心理矫治的解教人员结成对子,常年进行跟踪联系,掌握动态,提供心理指导与帮助。
  就这样,一条连接于劳教所民警和解教人员之间的热线建立起来了。“一年多了,每当我碰到挫折或者遇到开心的事,我第一个要告诉的便是教导员。我找到了一个心理倾诉的平台,让我摆脱了以前遇到烦心事只能找毒友,以毒浇愁的怪圈。”已成功戒毒的朱某说。

  改变认知行为:我是谁?
  每一名刚进入十里坪劳教所接受戒毒劳教的人都会在戒毒心理矫治中心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刚听到民警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我就是我自己,还能是什么人呢?但当我接受了各种心理治疗后,我逐渐认识到了我不仅仅是我,我还扮演着儿子、丈夫、父亲、公民等社会角色,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我的行为不仅仅代表我自己。”曾经在十里坪劳教所接受戒毒劳教的朱某说。
  如今朱某已戒毒3年多了,不仅已经娶妻生子,还有了一份好工作,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他至今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记忆犹新。“我以前吸毒时不仅自暴自弃,还极度自我,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观和责任感。这个问题确实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朱某说。
  我是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十里坪劳教所戒毒心理矫治的一部分内容。它是对吸毒劳教人员认知行为的一种矫正。
  通过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心理矫治手段以及挫折应对训练、抵制诱惑训练等模拟场景训练,吸毒人员能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审视自己的缺陷、认识自我,在互动心理游戏中建立自信并开始信任社会,同时尝试着告诉自己:“从今天起,我是一个能勇敢地直面拒绝毒品的人”。

  树立行为准则:每日心语
  “不要以吸毒来消愁解闷、寻求刺激,勇敢面对失业、失学、失恋等人生挫折;不要因好奇以身试毒,吸毒极易成瘾……”虽说回到社会已有3年多了,朱某始终没有忘记在劳教所里每天朗读的“每日心语”。他说:“每当夜深人静时,我都会静静地坐着,默默地在心底诵读一遍”。
  “每日心语”是劳教所心理咨询民警以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心理强化和习得理论等为依据,为戒毒劳教人员量身定制的行为准则。以“预防毒害、杜绝复吸十不要”为主要内容,以每日一次定时静心诵读为主要形式,目的在于强化学员戒毒的自觉性,增强戒断毒瘾的决心,克服绝望和自卑心理,将抵制毒害、杜绝复吸作为重新做人的自觉行为。
  “刚开始接触‘每日心语’的时候,我总觉得这和小时候背‘三字经’差不多,但慢慢地时间长了,‘每日心语’就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了。”朱某说,“‘每日心语’最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心态,为自己树立一个行为准则。在牢记‘心语’的同时,我戒毒的信心在不断增强。正如‘每日心语’中的一句话所说的——不要因绝望而复吸,世上无难事,只要意志坚。”